原文载于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
有专业人士做过统计,一家公司从创立到创业板上市平均需要14年,而来自深圳高新区的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用了7年10个月的时间。
这家高成长性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及工业有机废水治理等领域,是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装备化变革的引领者。
实验室改革,让发明人变身企业家
清华研究院7楼东侧,是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也是清研环境最早开始创新技术研究的地方。就是在这间实验室,孕育出了上市公司清研环境。
自今年4月公司登陆创业板,董事长刘淑杰忙得不可开交——和投资机构碰头商谈、行业会议线上演讲、公司内部日常管理和股权激励策略……日前与记者初见,其干练气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经过简单交流,记者才知道她还是清研环境核心技术的发明人,是清华大学研究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原主任。
“在2014年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企业家。”刘淑杰说,从2004年到2014年间,她一直在清华研究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做科研。当时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收入,主要依靠申请科研经费和技术咨询服务,总体来说来源不稳定。
“清华研究院领导提出要深化机制改革,用市场来评判我们技术的先进性。如果你的技术足够有前景,那么投资者会认可,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用户就会购买。这样,我们开始探索是否可以在实验室下成立由发明人团队控股的产业化公司,以产业化公司来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刘淑杰说。
“清研环境成为首个尝试‘作品’,现在清华研究院的实验室基本上都完成了改革,100多个研发中心的创新技术都是由相应的产业化公司来推动产业化进程,用市场来筛选真正走向产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刘淑杰说。
7年多完成企业上市
2014年7月,清研环境在清华研究院成立,确定以创新技术装备化为路径,以创新装备工艺包为产品,为上下游提供高质量价值服务;2015年,公司建成首批工业废水处理示范项目,并获得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建立20万吨以上规模标志性案例,开创观澜河流域断面达标模式;2020年,引进战略投资启动IPO(首次公开发行),期间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一等奖;2021年成立上海子公司、武汉分公司,全国推广计划全面启动,多项技术衍生方案开始推广;2022年4月22日,清研环境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短短7年,清研环境一路高歌猛进。
“黑水流进去,清水流出来。” 清研环境围绕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方向,持续研究完善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系列技术,持续对创新技术进行装备化,结合行业上下游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专利装备工艺包,成为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装备化变革的引领者,赢得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上市为企业发展揭开了崭新篇章,更重要的是为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起到示范作用。” 刘淑杰说,从一项技术的研发到该项技术的推广,再做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资本化,她走完了整个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全过程,才明白成果转化为什么难。
刘淑杰说:“我带领清研环境所走过的创新创业的道路,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能够传承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以更快速的方式实现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刘淑杰为清研环境未来定下目标——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环保装备研发推广服务平台,在企业平台上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与激励机制,助力他们更快速地把优秀成果研发出来,更快实现成果产业化,并快速推广应用,以创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